说起现在买车这件事,多少人都被网络上的那帮车评人整得头大吧。
电动汽车搞得风风火火,车圈一会儿爆款登场,一会儿创始人亲自下场带货,谁还会老老实实蹲点等车评人的评测视频?
更有意思的是,身边人曾经的那一套“买车问专业朋友、找老司机”方法,慢慢变成了网上刷点评、围观自媒体大咖“拆车测评”。
诶,这么一折腾,你还真以为车评人比你修车的朋友靠谱?
但故事可没那么简单。
先扔个问题在大家脑子里:你真的信这些网络车评人的一字一句吗?
你觉得他们会掏心窝子说真话,还是更像是甲方爸爸的“麦克风”?
其实,互联网把人人都变成了说车专家,但靠谱的“买车军师”到头来还是那几个:修车师傅、出租车司机、二手车圈里摸爬滚打的老油条。
这些人谁最懂行?
修车的那位,一年修几百台车,哪种车容易坏,哪家配件死贵,心里最清楚。
你让出租车司机聊起油耗和皮实程度,他准会跟你说“No.1就是省心,方向盘一打就能上山下乡”。
二手车商?他们更是明白哪款车降价快,哪种车型一转手就赔钱。
网络那些车评人呢?
说白了,开始时还算实在人,毕竟名气不大,没人主动送钱,拍视频就本着自己摸爬滚打的经历跟大家唠叨优缺点。
但名气一旦起来了,“流量密码”弹指间变成“甲方爸爸投喂计划”,生意模式瞬间切换成:“谁给钱我夸谁,谁没钱我顺便踩两脚。”
你可能觉得我这说话太狠了,车评人也有自己的生存压力,没法让每个人都满意。
但话说回来,谁干自媒体不混口饭吃?
关键在于,车评人的饭不是网友给的,真正发钱的还是那些车企甲方。
这年头,车圈自媒体的“充值”那叫一个花样百出。
有的车企直接安排豪华试驾,机票住宿一包到底,车评人拍出来的视频不夸那能行吗?
有的品牌爽快,钱直接到账,连产品缺陷都能吹成“人性化小设计”,简直让人哭笑不得。
你就说新能源吧,车企自己流量爆棚,产品发布会上主持人一顿夸,视频里明星创始人亲自上阵,哪还轮得到谁的测评上热搜?
这种时候你再看车评人,活得可有点紧张了。
一旦“甲方爸爸”不再宠爱,车企也甭费心找车评人带货,流量狂飙,靠自己就能把订单拉满。
你说车评人还剩什么意义?
就像以前那种“请大神指点迷津,选辆靠谱好车”,如今已成“听个热闹罢了”。
你还想靠车评人帮你挑车?
说实话,不如自己多查查销量榜,问问身边开车多的人。
以前啊,买车大事一般找值得信赖的人咨询,这里面修车师傅是金牌顾问,天天和汽车打交道,很清楚哪种车有硬伤;出租车司机呢,行驶里程堪比拉货,哪种车毛病少他们比谁都懂;二手车商虽然嘴上能掐会算,但人家对产品保值率那是倒背如流。
这些人都是用双手、双腿、钱包和时间积累了经验。
网络车评人的经验?大多只是“拍视频带货”的流水线产品。
刚开始创号的时候,他们还会实打实测,故障、优缺点说得明明白白。
但又有谁料到成名之后,广告合作纷至沓来,各种软文和商务邀约不断,高光时刻一转身,测评风格也开始变,点评和导购都参杂“物流企业爸爸”的眼色。
其实,不信你去翻翻,今年各种新能源汽车爆款,那些车评人大都“缄口不言”,有的甚至跟着热点摇摆,哪怕是发布会上已经有数位高管讲得天花乱坠,车评人也不见得敢揭短。
说到自媒体车评人,大家嘴里的“不靠谱”也不是空穴来风。
你看,现在很多时尚数码领域达人也兼职测汽车,看着跟隔壁家做饭的阿姨推销高配智能电饭锅一样,车评内容满屏幕都是“科技范儿、潮流感”,哄着观众做梦买车。
其实仔细一瞅,这些信息是不是被“品牌方爸爸”调配好了?
不夸新品不行,毕竟车企给钱,软文硬广得伺候得明明白白。
车评人话里夹杂冷知识、时髦梗,这些都是外包装,真正实用的经验,可能还是修车师傅一句“底盘这玩意容易坏,不值”的点评更靠谱。
老实说,买车本来就是个人化很强的事情,没必要天天看视频、看测评就盲目跟风。
你说网红车爆款,很多刚上市就风头无两,可产品经过时间检验才是真家伙。
车评人再能说,一句“推爆款”比一百句中肯建议管用。
我的建议啊,预算得先想明白,荷包鼓不鼓,钱包里有多少银两决定你能买什么车。
买车这事,看销量也挺实在,毕竟不是新款上市的就能保值,卖得多的说明问题少,售后靠谱。
那些冷门“小众”品牌,除非你是信仰玩家,否则真没必要去“交学费”做首批小白鼠。
你要是觉得有车评人给你“指导”,还能背书,拜托,真心劝你别被流量和粉丝数蒙蔽了双眼。
这年头,流量是王,甲方爸爸谁给钱谁就是“亲爹”,自媒体生存本质就是“谁厚道我捧谁,谁节省我吐槽两句”。
曾几何时,车圈自媒体竞争有点卷,谁都想脱颖而出,结果是评测越来越像综艺节目,产品评价变得虚实难辨。
有的甚至专门找网络段子、夸张视频撑场面,观众看完热闹,记不住车具体问题。
而真正的购车经验,就像那句老话:便宜不是好,适合才算好。
你自己开得顺、用得住,有售后保障,那才是真正的好车。
合适,不是性价比的魔法词,而是和你钱包、生活习惯、出行需求“合拍”的那款。
现在新能源车企自己的“流量池”越来越大,发布会一开,上网一搜,品牌自带热搜,根本不用车评人“带货”。
品牌方自己掌控宣传口径,互联网用户一步步被“创始人效应”刷屏,车评人的作用日益边缘化。
你要是仔细观察,车评人在刚才还吹嘘新品“黑科技”、转头就调侃对手的“老掉牙”,整个行业一会儿屠新一会儿屠旧,说白了就是“谁给钱谁就是爹”。
一旦车企不再投放,车评人没流量也没合作,失业都快成常态。
这样下去,车评人行业的确有点让人担忧——不是不想实话实说,而是话语权本就不牢靠,所有内容和方向,早被资金和资源引导。
有的干脆彻底转型做直播带货,不再“评”车而是直接卖车券,评论区里全是种草链接。
这信息洪流里,你以为懂得越多,风险就低,可偏偏“经验”变得稀缺,“广告”倒成了主流。
买车还是得靠自己。
你要懂得分辨哪些信息是靠谱的,哪些只是商家自夸。
真正的购车智慧,就是预算先定,明确自己钱包的界限,然后走销量榜,挑大路货,避开那些大忽悠和冷门坑。
最后还是那句话,别被网络上的“充值评测”耍得团团转。
自己多留点心眼,买车的时候问问亲身经历的人,听听修车师傅的看法,别只是刷屏点赞。
购车不是看谁说得漂亮,“适合自己”才是王道,这没有标准答案,“头脑风暴”多一点,钱包受伤少一点。
你有类似被车评“忽悠”过的经历吗,欢迎来分享,让大家一起涨涨经验,别走老路当小白。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
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