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舞台上,一场深刻的权力再平衡正悄然上演。中国在关键工业领域的崛起,特别是其日益壮大的全球影响力,正让美国这个传统霸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深层焦虑。这股转变的浪潮,不仅体现在冰冷的经济数据上,更深远地渗透到了军事力量的较量之中。
北约秘书长对美国海军与中国造船能力之间那道日益扩大的鸿沟,发出了严峻的警告,这绝非空穴来风。就连美军印太司令也曾坦言,因中国造船能力的迅猛增长而“常在深夜惊醒”,这份忧虑,无疑揭示了其战略上的不安与困扰。
当美方将领把中国在拉美那些再寻常不过的合作,都看作是“渗透”与“抢资源”时,这背后透出的,是更深一层的战略焦虑。这种不安,不仅源于外部竞争的压力,更折射出美国内部结构性的深层困境,似乎预示着其“再次伟大”之路,将注定充满荆棘。
船坞里的龙与困境
造船业,无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核心指标。中国在此领域的飞速发展,与美国长期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,这不仅揭示了全球工业版图的深刻重塑,更直接牵动着军事力量的平衡砝码。
在全球造船市场,中国已占据压倒性的份额,2024年更是高达55.7%。而美国,其份额则微乎其微,仅有0.1%。这种天壤之别,并非偶然,它背后是中国数千万吨级的年产能作为坚实支撑。
中国造船工业的独特优势,在于其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。这使得它能实现从原材料到核心系统的全链条本土化,完整的工业体系保证了高效生产,并显著缩短了建造周期。
以先进驱逐舰为例,中国055大驱从开工到下水仅需两年多,效率惊人。中国船厂每年能够建造多艘“神盾舰”,其在短时间内(三年)的潜艇建造产能,甚至可以抵得上美国十年之功。
在特定时期(2019-2023年),中国四大船厂建造的军舰总吨位高达55万吨,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某个西方大国海军的总和。中国的船坞,具备同时建造多艘大型驱逐舰的能力,年产主力战舰数量可达两位数。
更令人瞩目的是,中国军舰的长期维护费用远低于美国同类舰艇,采购舰用钢板的价格也显著低于美方。长三角地区拥有庞大的船舶配套企业群,数量超过5000家,这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,并大大缩短了交货周期。
中国国内船板价格具有国际竞争力,远低于日韩等国。年轻一代的船厂技工普遍掌握先进的数控编程技术,这为中国造船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技术优势,使其始终走在前沿。
相比之下,美国造船业的结构性困境则日益凸显。美国先进驱逐舰(如伯克III型)的建造周期接近五年,而“星座”级护卫舰项目预算飙升,首舰建造进度缓慢,两年仅完成了10%,令人担忧。
美国仅存少数依靠军费维持的船厂,且面临严重的工人短缺,预计未来几年将大幅增加。英格尔斯船厂的焊工平均年龄已偏高,普遍在五十多岁,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严重。
美国年轻人对船厂工作兴趣寥寥,更倾向于从事送外卖等服务业,这使得人才流失问题雪上加霜。本土船坞的排期已延后数年,这导致美国海军现役舰艇的平均服役年龄较长,已达23年之久。
美国军舰约有三分之一时间用于港口维修,维护效率明显低于中国,这无疑削弱了其舰队的整体作战能力。美国武器系统所需稀土材料的绝大部分(80%)依赖中国供应,这暴露出其工业基础的脆弱性。
1920年《琼斯法案》等保护主义政策,导致美国造船业因缺乏竞争而逐渐失去活力,成为今日困境的根源。美国重振造船业面临劳动力短缺、人才培训周期长、完整供应链缺失等核心难题,这些问题盘根错节。
美国反全球化政策与其重振制造业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形成矛盾,陷入两难。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美国造船业的深层结构性困境,使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复苏,前路漫漫。
旧日后院,新棋局
当目光从太平洋的船坞,转向大西洋彼岸的拉丁美洲,我们看到同样的故事在以另一种形式上演。美国曾视作“后院”的这片土地,如今也正悄然迎来新的篇章,而中国的身影,正以一种与过往截然不同的姿态,日益清晰。
一位美国将军在南美洲发表言论,指责中国在西半球“渗透”和“抢资源”,言语中充满了冷战思维的印记。美方甚至将中国在拉美修建的道路和发射的卫星,解读为“潜在军事用途”,这种过度解读令人深思。
美方对中国在麦哲伦海峡、德雷克海峡、巴拿马运河等战略要道的存在表现出高度紧张,有美方人士声称中国已“控制”西半球情报和太空设施,这种论调显得捕风捉影。美军将领将中国在拉美投资的深水港和深空观测站,径直称为“军港”或“情报站”,无疑是战略不安的体现。
美方认为中国与拉美的正常经济合作是“军事化”、“政治化”的,这反映出其对中国在拉美影响力增长的战略不安,一种难以接受现实的心态。然而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美方指控予以强硬驳斥,称其为“睁眼说瞎话”和“霸道欺凌”,立场坚定。
中方强调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不是任何国家的“后院”,并认为美方言论是冷战思维和单极霸权心态的体现,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。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支持拉美国家自主发展道路,这种理念赢得了广泛认同。
中拉经济互补性强,合作深化是历史趋势,这股潮流势不可挡。中国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,双边贸易额在过去二十年增长数十倍,充分展现了合作的活力。中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存量达数千亿美元,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,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中国向拉美提供的贷款金额,甚至超过了世界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的总和,显示出其强大的支持力度。中国与拉美国家签订了大量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,投资数百个基础设施项目,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。
这些项目多采用“建设-运营-移交”(BOT)模式,强调合作共赢,而非单方面施予。中方在巴西、牙买加、阿根廷等地援建了大型能源、交通项目,满足当地发展需求,改善民生。中国在阿根廷设有深空观测站,与智利有港口合作,这些都是正常、互利的国际合作。
中国对拉美合作的理念是“平等互利、共同发展”,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,赢得了拉美国家的信任。美国长期以来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的政策在拉美逐渐失效,未能适应21世纪全球化新范式的困境日益明显。
这表明传统霸权思维的局限性,美方将他国与拉美的正常交往视为对自家“后院”的“入侵”,这种心态已不合时宜。
输血难愈结构病
尽管外部力量(如韩国)提供了巨额资金和技术支持,但美国重振其工业和全球影响力的努力,仍面临劳动力、供应链和政策层面的深层结构性死结。这使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“再次伟大”的宏愿。
韩国在全球造船业中仅次于中国,是第二大力量,其技术实力不容小觑。韩国总统曾向美国提出投资其造船业,以帮助美国“再次伟大”,这无疑是一份充满诱惑的提议。美国在寻求造船业伙伴时,除了日韩别无选择,而韩国的实力显然超越日本。
韩国某集团计划豪掷数十亿美元投资美国费城造船厂,旨在大幅提升年产能,这笔“输血”不可谓不大。韩国方面承诺总计投资数千亿美元于美国造船业,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“输血”,寄托着重振美国工业的希望。
然而,即使有韩国的资金和技术输入,美国短期内仍难以解决人力短缺问题,这是其工业复苏的症结所在。培养造船业人才需要数年时间,重振整个体系更具挑战,例如船厂焊工平均年龄偏高,人才断层严重。
美国船厂面临的熟练工人严重短缺问题,即使有资金也难以在短期内解决,且人才培养周期漫长,远水难解近渴。美国缺乏完整的本土供应链,其反全球化政策与重振制造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形成根本矛盾,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。
美国军方对稀土等关键材料的外部依赖,进一步暴露其工业基础的脆弱性,这种依赖性使其在战略上处于被动。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美国重振造船业乃至整个制造业回流的“死结”,预示仅靠外部资金难以实现根本性变革。
美国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单极霸权惯性,阻碍其适应多元化国际格局,这种思维的桎梏难以打破。这种战略思维的束缚,使其难以有效解决国内结构性问题,即便面对外部援助也难以扭转乾坤,前路依然崎岖。
笔者以为
国际秩序正经历从单极向多极的深刻转型,以工业实力为基础的经济合作模式将日益取代传统霸权,成为主导。任何试图逆转这一历史潮流的尝试,都将是徒劳无功的。
工业实力的巨大差距、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此消彼长以及美国重振面临的结构性困境,共同绘制了当前全球格局的真实图景。拉美等全球南方力量的崛起,无疑预示着“门罗主义”时代的终结,旧的规则正在瓦解。
国际关系中合作共赢理念的胜利,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,为全球带来更公平、更可持续的发展。中国将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,继续推动构建开放包容、合作共赢的全球新秩序,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。
历史潮流不可逆转,未来的国际关系将更多地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之上,而非地缘政治的零和争夺。美方未来可能继续炒作中国在拉美的“军事化威胁”和经济设施的军事用途,但其影响力正在下降,这种论调将越来越难以奏效。
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